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需融合技术手段、管理机制与社会参与,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大方面:
一、源头控污:切断污染输入
1. 截污纳管:针对生活污水直排问题,建设污水收集管网,实现雨污分流,防止混合溢流;
2. 面源污染控制:治理农业化肥流失、畜禽养殖废水及初期雨水污染,减少污染物入河;
3. 工业废水监管:严控工业污水非法排放。
二、内源治理:清除存量污染
1. 清淤疏浚清除底泥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,减少内源污染释放;
2. 污泥安全处置,清淤污泥需经脱水、稳定化处理,避免二次污染。在治理中纳入“污泥集中处置”环节,确保污泥资源化或无害化。
三、生态修复:恢复水体自净能力
1. 生态护岸与水生植被:种植沉水植物、浮水植物吸附污染物,增强水体净化能力,实现“水清岸绿”;
2. 水系连通与补水活水:引入活水增强流动性,防止淤积,结合景观工程提升水质。
3. 微生物修复技术:投加复合菌剂降解有机物,快速消除黑臭。
四、智慧监管与长效运维
1. 动态监测与预警:应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(如氨氮、溶解氧),实现问题即时整改;
2. 智慧决策平台:构建AI+大数据平台,整合“厂网河一体化”数据,优化治理决策,降低返黑风险。
五、长效机制与公众参与
1. 责任到人:推行“河长制延伸至村级”,明确水体管护主体。将治理后水体纳入河长制管理,定期巡查保洁;
2. 多元资金保障:设立财政奖补,探索“以用促治”模式:鼓励承包经营水体,种植水生经济作物或发展水产养殖,转化生态资源为经济收益;
3. 社区共治:治理过程融入居民需求。通过社区议事会调整方案,增设滨水步道、公园等便民设施,提升公众参与度。